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智能制造时代发展需求,立足石油化工、高端装备、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机械、材料、电学、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具备焊接工艺开发、结构优化与智能控制技术等核心专业能力,能在先进制造、智能装备、新能源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智能系统设计、技术创新及运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备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学术视野,掌握人工智能驱动的现代焊接技术研发方法,形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化思维能力。
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和学习预期具备的职业能力为:
(1)构建材料-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的立体化知识体系,精通焊接材料研发、智能工艺优化及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开展焊接缺陷预测与质量控制,应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焊接系统仿真优化,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决策能力,解决智能制造场景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具备根据工程需要提出解决方案,并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相关政策法规等制约因素,运用科学方法和现代工具,分析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研究创新、设计、开发焊接工艺、结构和焊接制造自动控制系统的专业能力;
(3)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主要成员发挥骨干作用;
(4)在职业生涯和专业活动中,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在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相关工作中具备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焊接技术与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工程技能,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并达到下列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人工智能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设计、制造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
(1.1)掌握解决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工艺、材料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与制造及其焊接自动控制等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
(1.2)掌握物理、化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并能够应用于分析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焊接工艺与材料设计相关的复杂物理、化学问题;
(1.3)掌握识图、绘图的基本能力,并能够应用于焊接工艺、焊接结构工程相关问题的图形绘制、设计与表述;
(1.4)掌握电工、电子与单片机控制技术,具备结合人工智能解决焊接自动控制相关问题的工程能力;
(1.5)掌握材料的分类、成分、组织、性能特点,具备材料结构理论知识,掌握各种焊接技术的原理、方法,熟悉焊接质量检验、工艺评定相关知识及检验流程,具备针对复杂焊接工程问题提出检验、评定方案的能力。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信息检索、文献研究,结合人工智能对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识别、表达、评价,并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人工智能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识别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涉及焊接工艺、材料、结构及设备中的关键问题和相关因素;
(2.2)能够对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多种形式表达,并具有针对问题进行信息检索、文献研究的能力。
(2.3)能够针对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设计、制造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设计针对焊接工艺、材料、结构和自动控制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焊接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能够针对焊接工艺、材料、结构和自动控制等特定要求,对焊接制造工艺、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在设计中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3.2)能够选择或设计焊接工艺、焊接结构、制造装备及控制系统,并在特定需求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3)能够设计满足要求的材料焊接工艺,并在工艺设计中考虑工艺实现的可行性。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掌握应用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法;
(4.2)开展基础实验,准确获取、分析并解释实验数据,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关联以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4.3)能够设计相关的测试、检验、控制等实验,开展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验研究,并通过信息综合获得有效实验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结合人工智能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机械设计及程序开发,利用PLC或单片机进行焊接过程控制系统开发等,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具有开发、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对焊接技术与工程中的工艺、结构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的能力,以及利用焊接智能机器人、虚拟焊接制造等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与资源解决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工程实践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了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6.2)能够评价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领域中的设备、工艺对环境、社会、安全、健康及法律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6.3)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正确理解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领域内的环境问题,并能够了解专业领域内最新绿色环保新技术;
(6.4)能够正确理解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领域内工程实践与能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关系,并能够做出合理的评价。
7:工程伦理和职业规范。有工程报国、为民造福的意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理解和践行工程伦理,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履行责任。
(7.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7.2)具有刻苦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树立法治意识和观念,做合法、守法的社会公民,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实践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8: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8.1)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独立承担团队分配的工作任务;
(8.2)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协作,并能配合团队任务的实施,调整和完成进度计划和个人任务,协同团队成员完成个体工作,共同达成工作目标;
(8.3)能够在团队中承担负责人角色,合理进行项目的任务分解和计划实施,并具备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9:沟通。能够就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进行陈述发言,能够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9.1)能够通过语言、文稿等方式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和基本的外语交流能力,能够针对焊接工程领域设计、制造、运行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9.2)能够撰写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报告、设计文档,进行陈述发言,能够回应指令并清晰表达;
(9.3)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社会工作环境,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10: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从事焊接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所需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0.1)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
(10.2)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和工程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分析和管理能力。
11: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1.1)具有理解和迁移知识,凝练和综述问题的能力,理解技术环境的多样化,以及技术进步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影响和要求,理解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掌握必要的自主学习方法;
(11.2)能够理解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求的关系,了解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具有在约束条件下,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作为追踪个人发展需要和成就的主要手段。
三、专业核心课程
工程制图(含计算机绘图)、材料科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力学B、焊接冶金及金属焊接性、焊接结构学、焊接方法与设备I、Ⅱ、机器人原理与焊接应用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制图集中测绘、工程训练、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专业基础实验、焊接科学创新研究与实践、焊接制造自动控制设计实践、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五、学制、学位
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