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说明《工程训练》是一门面向理工科类专业大二、大三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学分1学分/20学时。该课程旨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传授机械制造生产技术、工程实践技能、生产管理等内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扎实的工程基础、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作为一门智慧课程,它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和知识图谱的应用,致力于提升教学效率、优化学习体验,并培养适应未来工程技术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2.课程特色本课程的智慧化建设以学习通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互动功能和数据分析能力。特别强调以下特色:
(1)知识图谱驱动:课程初步构建了知识图谱,清晰展示主要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2)AI助教辅助:引入AI助教功能,通过智能化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混合式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实践与创新并重:通过高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深度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技术融合与系统集成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数字化资源:建设丰富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的数字化、教学实验场景的智能化。
3.课程内容与体系《工程训练》智慧课程构建了“素质-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体系结构,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3.1素质培养注重综合素质与工程伦理并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创新精神、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工程伦理与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与自我驱动的能力。
3.2能力提升以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学生的高级工程实践能力(如机械加工、3D打印、机器人操作)、深度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技术融合与系统集成能力。通过“高级技能工作坊”、“技能挑战赛”和“创新实验室”等形式强化实践和创新。
3.3知识传授融合理论基础与前沿技术,涵盖机械工程基础、智能制造技术、工程设计与仿真等核心知识,并引入行业报告、专家讲座,保持课程前沿性。
3.4教学模块与章节课程设计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块,包括基础理论模块、实践技能模块和创新项目模块。
4.建设目标与规划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数字化能力框架,实现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应用虚拟仿真与VR技术,配备数字资源并智能化提升,重构课程体系并促进跨学科融合,强化技术伦理教育,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并最终建立开放、健康、安全的教育数字生态。
5.预期效果与成果《工程训练》智慧课程建设将带来多方面的预期效果,包括教学效率提升、学习体验优化、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资源管理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生态闭环形成,并产生示范效应。
6.知识图谱与思维导图本课程特别强调知识图谱与思维导图的结合,旨在以更直观、系统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工程知识体系。知识图谱将核心概念、技能和应用场景进行关联,形成网状结构,而思维导图则以树状结构展现课程的整体框架和各章节的详细内容。
6.1课程思维导图以下是《工程训练》智慧课程的整体思维导图,它概括了课程的基本情况、团队、建设规划、内容、进度和预期成果,为课程的全面理解提供了宏观视角。
通过知识图谱和思维导图的结合应用,本课程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视化、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促进深度学习和知识的内化,培养具备未来工程领域所需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